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院第2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321日下午,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研究生会主办的2023年第2期学术沙龙在第三教学楼412室成功举行。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首期主讲人石军老师倾情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李熙银、李顺两位老师,向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师生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本次报告共吸引了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部分老师,研究生和大三本科生接近三百人参与聆听。

会议开始,李熙银老师提出了单性动物有利于回答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其团队研究发现,雌核生殖银鲫生存时间已经远长于其预测的灭绝时间,并且展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很强的环境适应性。此外,不同于其他单性脊椎动物,雌核生殖银鲫野生群体中存在少量的比例不等的雄性个体。因此,雌核生殖银鲫为研究单性类群的进化及其雄性发生提供了理想模型。本次便以“雌核生殖银鲫雄性发生机制”为题开展分享。

团队前期通过对不同品系双二倍体鲫和双三倍体银鲫进行重测序实验,证明双三倍体银鲫由祖先双二倍体鲫经同源三倍化而形成,双三倍体银鲫通过雌核生殖克服三个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和均等分离的生殖障碍。研究揭示了雌核生殖银鲫具有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系统,并通过水产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控制育种技术进行鱼类新种质创制,证明了人工合成双四倍体回交形成的人工合成双三倍体具有雌核生殖能力。李老师还讲解了团队对额外微小染色体的组成及其驱动雄性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说明雄性特异微小染色体积累了丰富的重复序列及性别特异或偏向表达基因,具有与性染色体类似的特征,可能是雌核生殖银鲫雄性发生的主要驱动力。该研究也为单性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创新见解。

在问答环节,李熙银老师也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同学提问如何区分双二倍体和四倍体、双三倍体和六倍体,老师表示“双二倍体”、“双三倍体”的概念是团队经过基因组解析提出的一个更精确的命名;有同学请教一般的鱼人工诱导到四倍体会畸形甚至死亡,为什么鲫鱼可以诱导到六倍体?老师解释道,鲫鱼基因组可塑性比一般鱼类要强,具体的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发现有虹鳟、鲫鱼等鱼类可以多倍化。

接着由李顺老师以GCRV-SVCV为例讲解了鱼类病毒复合感染中分子拮抗机制。首先,李顺老师以我们熟悉的SARS-CoV-2为切入点,向大家说明复合感染是指多种病原体造成的混合感染,并根据现有资料指出SARS-CoV-2病毒的组合型相比于细菌型和真菌型更多发,亦会造成更严重的病理损伤。接下来,李顺老师分享了鱼病暴发地病鱼携带病毒检测相关报告及文献,说明不同病毒的复合感染在鱼类病毒病中常见,介绍了鱼类病毒单独感染机制与鱼类病毒复合感染机制。团队创新地使用GCRVSVCV复合感染斑马鱼,通过肝脏转录组分析和细胞实验等研究表明了GCRV-SVCV复合感染显著减轻了病理损伤。

来到问答环节,同学提问病毒拮抗作用与浓度是否相关,老师解释道GCRV是很温和的病毒,而SVCV与之相反,浓度或许会影响拮抗作用,但目前主要是研究有或没有的区别,如果按病毒颗粒来算,1:1便足以产生拮抗作用。

最后,两位老师欢迎对以上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踊跃讨论,并对有兴趣加入其团队的同学表示了殷切的期盼。


报告人简介:

李熙银,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中国科技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研究方向为鱼类遗传学与鱼类遗传育种,侧重鱼类性别演化的遗传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任务,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任务等。以雌核生殖六倍体银鲫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银鲫多倍化起源历程及雄性发生机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PLoS Genetics, PLoS PathogensScience Bulletin等重要影响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以第四完成人培育了水产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5号”。


李顺,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任务。研究方向为鱼类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为鱼类IFN负调控和病毒免疫逃逸机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ImmunologyJournal of Vir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篇,先后4次被Journal of Immunology撰写专栏重点推荐,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抗鱼类病毒病相关发明专利2项,成功转化并已量产推广。


文:郑小宁

图:黄肇雷



Baidu
sogou